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内黄县教育局

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革命老区。今年,这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黄土地再次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刚刚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内黄县教育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这个沉甸甸的荣誉凝聚了内黄教育人的倾情付出与不懈追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内黄县教育局始终把教育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总体目标,精准施策,多措并举,确保教育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枣乡大地奏响了脱贫攻坚最强音。

控辍保学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内黄县张龙乡第一初级中学学生丁浩(化名)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外出务工,他与爷爷一起生活。2018年春天的一天,丁浩因厌学不辞而别,外出打工。学校得知情况后,立即成立劝学专班,制订劝返方案,通过不同方式做思想工作,促使丁浩重返校园。

从此,张龙乡第一初级中学师生一路陪伴着丁浩成长,给他最大的温暖和帮助。丁浩也没有让大家失望,顺利考入高中。

这是内黄县教育系统控辍保学的一个缩影。教育人的孜孜以求,为贫困学生点亮了希望。

为夯实控辍保学基础工作,每学期开学之初,内黄县教育局就组织各乡镇中心校、局属各学校对学生户籍、学籍和在校生信息进行“三对照”摸底调查,全面掌握适龄儿童就学情况,重点摸排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学困生等“四类重点群体”就学情况,发现失学辍学情况及时跟踪、劝返复学。

“我们针对‘四类重点群体’建立了帮扶台账,实行台账式精准控辍帮扶,构建包乡镇、包学校、包学生的‘三级分包’责任体系,完善乡镇政府、村‘两委’、教育局、学校‘四级劝学’工作网络,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政策体系,实现资助政策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贫困学生的全覆盖。”内黄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该县先后劝返失学辍学学生200余人,并通过家访、心理辅导等形式,为“四类重点群体”送关爱与帮扶5万余人次,巩固了全县控辍保学成果。

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内黄县教育局采取“一生一策”“一人一案”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内黄县教育局开展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活动,5年来,仅内黄县特殊教育学校就送教上门1600余人次,使每一名残疾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权利。

“我们还通过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完善减、免、助、奖、贷、补多元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因学致贫和因学返贫问题。”内黄县教育局资助中心负责人说。

2020年8月,内黄县东庄镇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贾义民的三胞胎女儿分别考入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3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成为一家人肩上沉重的负担。内黄县教育局领导得知情况后,及时到贾义民家里,为3个孩子送去了上学用的行李箱、路费和资助金,现场办理了助学贷款手续,保障了3个孩子顺利入学。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内黄县在落实河南省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各项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3项补充政策,扩大了资助覆盖面。5年来,该县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8.85万人次,资助金额10361.3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6.99万人次,资助金额2974.44万元;为家庭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5430人次,贷款合同金额1.76亿元。

补齐短板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漂亮的教学楼、开阔的操场、完善的教学设备……走进内黄县亳城镇第一初级中学,处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前学校条件较差,不少家长选择让孩子到县城上学。‘全面改薄’让学校旧貌换新颜,孩子们又都回来了。”该校负责人介绍。

事实正是如此。近年,内黄县教育局挥动如椽大笔,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了全县教育事业的鸿篇巨制。

内黄县是农业大县和外出务工大县,外出务工人员最心焦的就是留守在家的孩子能否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民之所想就是教育所为。内黄县教育局从强化学校硬件设施破局,从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入手,以信息化提升为依托,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为适龄儿童提供了安全、优美、舒适的就学环境。

近年,该县累计投入“全面改薄”“校舍维修改造”“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学前教育”“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等各类资金约11.3亿元,其中县本级投入资金5.6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0余所,新增校舍面积30余万平方米,新增6万余个学位。

再来看一串鼓舞人心的数字:

内黄县投资5593.6万元,实施了城区内黄县第三实验小学、第八实验小学、第三实验中学等改扩建工程,新建繁阳小学,目前均已投入使用;

投资4.62亿元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力打造和培育了大量农村优质初中和小学,让农村孩子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投资6914万元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

利用县级资金5.4亿元,实施新区一中建设项目;

…………

一个个看似简单、枯燥的数字,却记录着内黄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成长,见证了该县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历程。张龙乡第一初级中学教师邵霞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校园环境优美,教学条件得到了优化,现代化教学设施进入校园,实现了网上互通共享,跟县城学校没啥差距。”

落实教师待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内黄县不断健全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优化职称晋升结构,扎实开展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施乡村教师周转宿舍项目等,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这些年,县政府落实解决了特岗教师‘五险一金’问题,住房公积金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12%,每两年为全县教师进行免费体检,为每人每年交纳大病保险80元,教师的待遇越来越好,作为一名教师感到很幸福。”在宋村乡农村小学从教21年的教师樊保兰感慨地说。

特岗招聘计划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5年来,内黄县通过设立特岗、公开招聘等形式,累计补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819人,全部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累计培训校长1423人次,培训教师5.9万人次,提高了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正常晋升、直接认定、绿色通道、倾斜政策等渠道,先后有123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得到晋升,极大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走进豆公镇第一初级中学一处教师宿舍,只见干净的墙壁上贴着两张大红奖状,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教案和一张孩子戴着博士帽的照片,衣柜、床和简单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还有洁净的独立卫生间、明亮的厨房……这里是该校的教师周转宿舍,住在这里的是教师梁玉良和她的大儿子。梁玉良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是我们教师的暖心房。”

为了更好地改善偏远农村学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优秀人才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内黄县启动实施教师周转宿舍项目,累计投资5288万元,实施项目40个,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周转宿舍746套,惠及教师1492人,极大地改善了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我们将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筑牢教育保障底线,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全县贫困家庭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内黄县教育局局长张军满怀信心地说。


热门新闻